第148章 最能打的都是老朱家的!_大明:朱标胞弟,史上最强逆子
话本小说 > 大明:朱标胞弟,史上最强逆子 > 第148章 最能打的都是老朱家的!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48章 最能打的都是老朱家的!

  他们竟然还藏着这么多钱,以前对他们还是太仁慈了啊!

  再加上之前收到的接近四千万两……这特娘的都快到四万万白银了。

  “竖子!竖子!竖子!”

  朱元璋心都在滴血,他当时如果去找了朱楷,和他就钱庄生意达成一致意见,现在的四万万两白银,最起码有一半是他的。

  “不行,咱也要开钱庄,让那些人把钱都存到咱的钱庄里来!”

  朱元璋忍不住了,准备利用手中的权势强取豪夺:“那些钱,应该是咱的啊!”

  “爹,您想偏了。”

  朱标看到朱元璋马上就癔症了,赶紧出言提醒:“爹,楷弟拿到的这些钱并不是他的,而是其他人存到钱庄里的钱,楷弟要拿着这些钱修路,就那条从辽东到西域的驰道,就要花费天文数字,这些钱都不见得够。”

  “屁话!”

  朱元璋立马不乐意了,“修路能花什么钱?蓝玉把大军往西域拉过去,冯胜帮他解决高句丽,吴祯正在造海船,准备远征倭岛,这三场仗打下来,那竖子手里最少有十万俘虏,这十万俘虏去修路,用得着花钱?”

  “……”

  这一下把朱标给怼到沉默了,朱元璋说的是真有道理啊。

  “可是,这么多货物,他们能吃得下?”

  朱标又继续给朱楷找借口,“钱拿出来买货物,谁能花钱买呢?卖不出去还不是楷弟赔钱?”

  朱元璋却不吃这套:“不可能!那竖子就不会赔钱。”

  看到朱标还想继续帮朱楷找借口,朱元璋都听不下去了:“行了,你就别给他找借口了……这么大的生意,那小子竟然想独吞,门都没有。”

  “没、没独吞。”

  看到朱元璋铁了心的想从钱庄分一杯羹,朱标赶紧把杀手锏搬出来:“娘、娘有两成钱庄的份额。”

  “……”

  朱元璋闻言一窒,随后目光不善的看向朱标:“你呢?”

  朱标弱弱的抬起一根手指:“一成份额。”

  “……”

  这竖子!

  朱元璋暴怒!

  他费尽心思的和朱楷谈,谈到最后什么都没捞到,朱标和马秀英什么都不做,竟然拿走三成。

  这还只是钱庄的生意。

  还有草原和辽东的生意……

  朱元璋再问:“草原和辽东呢?”

  “我和娘都有一成。”

  “……”

  朱元璋气的差点吐血,朱楷那竖子,就欺负咱是老实人是吧?

  你大哥、你娘都有,缺什么都不给咱!

  这不是摆明了欺负老实人吗?

  “标儿啊……”

  朱元璋压住心中的暴戾,和颜悦色的看着朱标:“咱们是一家人是吧?你还是我的太子,我的未来不都是你的吗?这……”

  “爹,您别说了。”

  朱标立刻制止朱元璋继续说下去,“亲兄弟还要明算账,楷弟说了做生意就不能和朝堂事务混为一谈,爹……我么还是不要谈钱了吧,伤害咱一家人的感情。”

  “咱和你有个屁的感情?”

  朱元璋破口大骂,“给咱滚,忘恩负义的白眼狼!”

  朱标闻言,如逢大赦,赶紧向朱元璋告辞,离开武英殿。

  开神马玩笑,朱楷给他的干股,坚决不能假手于他人,再说要自己干股得人是朱楷的最大竞争对手。

  就算是坑爹,也不能坑楷弟啊。

  朱标离开武英殿,轻松地往东宫走……至于老朱,让他生气去吧,过段时间自己就想明白了。

  现在还想不明白的朱元璋,已经让元奇把刘伯温喊过来,他要和刘伯温一起合计,开个钱庄能赚多少钱,怎么才能从朱楷的蛋糕里面分一杯羹出来。

  朱元璋是真想干,否则好处都被朱楷捞走,什么都不做的话,朱元璋感觉自己会被气死。

  有金钱开路,朱楷想做任何事都变得简单起来。

  没有人愿意去辽东?

  花钱!

  辽东没有技术工人?

  花钱!

  没有读书人?

  花钱!

  ……

  朱楷:只要是能用钱做到的事,那就都不是事。

  胡惟庸给朱楷来信中告诉了朱楷建驰道的情况。

  从燕京到齐鲁的驰道已经开始东宫,按照朱楷的要求,胡惟庸正在建设一条宽七丈,厚五尺的高性能驰道,以满足未来生意的需求。

  这么高性能的驰道修建的时候,需要很多人参与进来,驰道附近的百姓都被动员起来。

  修驰道给发钱,修多少米的驰道,就发多少银两,百姓们听说修驰道还有钱拿,全都蜂拥而至。

  朱楷对这样的结果非常满意,他要的就是这种速战速决。

  冯胜也知道了朱楷想做什么,先是在燕京城的城墙上骂两句竖子,然后就派兵把高句丽给打下来,拉来了七万俘虏,让他们去修驰道,剩余的女子先让军士挑,挑完让百姓挑……最后实在没人挑的,扔到工地上做饭去。

  朱楷虽然没打算给他们留下活路,但伙食还是不错的,草原上遍地都是牛羊,它们随便吃随便啃,也没有天敌,随便发育,草原已经成为大明的牧场。

  吴祯也已经开始行动,他们用从辽东运来的巨木做海船的龙骨,然后在造船匠的施工下,已经有七条大型海船开始蓄势待发,吴祯从俘虏的倭人口中听闻,过了七月份,基本上就会风平浪静,到时候从高句丽出发,先去倭岛转一圈看看。

  七条海船,再加上其他小型船只,一次能运五千精兵,倭岛上现在才多少人马?还处在村和村干仗时代的倭岛,五千人马都可以当他们的祖宗了的。

  蓝玉更不用说了,他在应天府呆了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,早就憋疯了,到了草原后,他把草原和辽东交给冯胜,自己带着五万人开始前往西域。

  用蓝玉的话说:他知道朱楷在做生意,所以先去帮朱楷带一些免费的商品回来。

  从长城一线划分的话,现在的大明境内没有战争,所有人都在种地、挣钱、努力生娃,长城以北,大明的刀锋正在收割独属于强国的韭菜。

  朝臣们虽然不想武将再继续打仗,可是也无可奈何,朱元璋就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,他们现在如果提什么反对意见,那完全就是在找朱元璋的麻烦,朱元璋能惯着让自己不开心的人?

  所以,让他们去打吧,打的越狠越好。

  反正功名封到国公已经到了顶峰,国公家里只是多一千亩农田,而且还不能兼并其他的土地,这国公就是个空壳子,除了名字好听,其他的都没啥意思。

  所以,让武将去打吧,你们把土地打下来了,管理的时候不还得是我们这些读书人?

  可是,朱元璋在大朝会上,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,直接把朝臣们炸懵了啊。

  朱元璋,要封异姓王。

  这句话一出,所有人都反对。

  尤其是文官团体,他们听到朱元璋说封王的消息后,第一时间就在大殿上死谏。

  开神马玩笑,现在封异性王,第一批被封的异姓王肯定是武将啊,这对他们文官集团有什么好处?

  不同意,坚决不能同意。

  李善长没有任何表示,他觉得朱元璋封的这个异姓王不简单。

  所以,李善长选择静观其变。

  他更希望这次的朝议对异姓王的态度无法有一个明确的意见,他好找机会去见朱楷,询问朱楷的意见。

  李善长之前听过朱元璋和朱标透出来的口风,说过要封异性王的事情,但他当时正在为改组六部忙的脚不沾地,没时间去管这件事,也没有找朱楷聊过,现在朱元璋突然提起,着实让李善长有些惊讶。

  没弄明白朱元璋的意思,李善长选择按兵不动。

  至于那些反对封异性王的文官,他们是肯定没机会封异姓王的。

  谁知道朱元璋听到大家反对后,也不着急:“既然你们反对,那就稍后再议吧……本来还想着让善长、广洋封王,现在看来,你们并不认同。”

  李善长?

  汪广洋?

  朱元璋只点了两个文官的名字,却没有提及武将……这次封异姓王,没武将什么事吗?

  大家把目光投向徐达,发现徐达就像没事人似得站在队列的最前面……

  哦,原来他早就知道朱元璋要封文官为王的事情了的。

  我去!

  封文官当王爷……这特娘的是怎么回事?

  朝堂立刻就炸了啊。

  纷纷跪地询问朱元璋是怎么回事……如果朱元璋真的想让文官去当异姓王,那他们就算把所有的武将都得罪了,也得把这件事落实!

  “诸位大人,稍安勿躁,请听我一言。”

  朱标此时站了出来,为大家解释:“异姓王目前只有三个名额,辽东王和东、西草原王,你们谁能得到王爵,并不是看现在的功绩,而是看以后的能力,只要你们得到王爵,将辽东治理好,被陛下和天下百姓认可,你们就可以获得世袭罔替的王爵,获得一座县的封地,当然……诸位大人的子嗣你们也要悉心培养,如果他们的能力不足以支撑自己的王爵时,爵位就会被剥夺,降为国公……”

  朱标现在说的,是在朱楷提出简单谋画后,朱元璋和朱标多次改良后的一套敕封异姓王的办法。

  先拿出来用,然后再改。

  武将们听说还要有治理的活,立刻不满了……他们这些打仗的粗人,哪里懂得治理地方的事?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?再说这大明的天下,都是他们带着军士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下来的,你们现在反而要敕封那些没打过仗的文官当异姓王?

  这怎么可以!

  不答应!坚决不答应!

  “辽东王和东、西草原王是没有敌人的地方,无论谁在这里封王,除却保障自身的两千军士外,不能再拥有其他军士。”

  朱标紧接着再扔下一枚重磅炸弹。

  让刚刚还想提反对意见的军士,刹那间便偃旗息鼓。

  封王以后只能带两千军士?

  那这王爷当的还有什么劲?

  “另外,其他将领带兵打仗,为大明江山建立立下功勋,你们也可以带兵出征,向南、向东、向西、向北都可以……未来可凭功勋,封王!”

  朱标扫视了一眼激动的武将们,又多加了一句:“可带私兵,两万!国库发饷!”

  你们出去打仗,占领城池后,你如果觉得这地方不好,那就交给大明;打下的地方你如果觉得不错,想将其当成自己的封地,也可以,给朝堂上奏折,朝堂按照你功勋的划分,允诺你拥有多大的封地。

  而且可以带兵两万。

  这样的好事,武将们都想答应。

  武将想要封王,基本上只有两个原因,一个是好面子,另外一个他们也想给自己家里留点可以传承的东西,毕竟打了一辈子仗,也没留下什么好东西,本来好不容易收购到的一些土地,都被朱元璋给收回去了,如果能有个王爵的身份传承到下一代,武将们也就觉得自己这辈子都值了的。

  朱元璋给武将封王,满足了他们好面子的方面,但如果说能当成一辈子的东西传承下去……

  那不好意思,整个大明除了皇位可以代代传承,其他都不可以。

  “封王的子嗣中,子一代在未满十八岁之前,可以享受王爵的待遇,十八岁后则一律按国公礼遇对待,孙一代则按侯礼遇对待……”

  说白了,朱元璋针对文臣、武将提出来的两种封王的方式,归根结底就是:你不仅只能要求自己优秀,你还要保证你的孩子同样优秀,如果能一直这么优秀下去,那王位始终是你们家的,如果不行……那不好意思,就把王爵收走,让你们的子孙得到他们应得的。

  文臣武将为了自身的王位,那必然会化身为天明打工人,为了自身的爵位,不停地为老朱家打工。

  这是朱楷专门提出来的,就是为了杜绝功臣或者功臣的子孙躺在功劳簿上混吃等死,大明国库里的钱养这些人,完全就是浪费。

  朱楷告诉朱元璋,要想办法把大明和这些功臣绑在一起,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为大明打工,心甘情愿的接受大明的驱使。

  朱元璋和朱标在知道朱楷的想法后,纷纷表示赞同。

  也正是在这种基础上,朱元璋才敢在大朝会上把这件事提出来。

  当然,也仅仅只是提出来,至于封谁,还要内阁拿出来一个议题,由他们确定封王的人选。

  文臣武将听到朱标的话,看向李善长等人的目光刹那间就变得不一样了,连封王这种事内阁都可以参与,朱元璋得对内阁给予多大的重视?文臣们看向李善长等人的目光中,充满了热切,那种热度几乎能把人融化。

  武将们的关注点不在现在是谁能封王,而是在想带兵出去打仗的事。

  只有为大明开疆拓土,才是封王的最好机会嘛。

  突然,不知道哪个武将突然来了句:“我屮!蓝玉!”

  武将如梦方醒,他们突然想起来,蓝玉被封为征西大将军,被朱元璋派出去打西域了去。

  大明能封王的武将,徐达、冯胜、李文忠,现在如果再加上一个代表着常遇春的蓝玉……我勒个去,这大明最能打的四大武将,都是老朱家的亲戚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hbbook.cc。话本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hbbook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